最近一篇談論企業經營的文章讓我很有感觸,文章是一位時尚界的投資人撰寫,提到他現在已經很難遇到真心想要做設計品牌的新創公司,帶來討論的不再是設計的商品,取而代之的是經營企劃與數據報表.其實我自己在上課時都會提過,每間企業的發展目標不同,自然要訂的KPI與觀察指標自然也會不同,過往最簡單可能就是B2B(賣給企業)跟B2C(賣給消費者)這兩種概念,但現在也越來越多只是想賣給投資人,雖然這也是一種經營獲利方式,但那種感覺跟把自己的公司當成志業還是有點不太一樣.#沒有好壞只有選擇
『在過去,決心創立品牌的設計師,都是想要建立一個能讓自己一生奉獻的品牌,商業決定也都是為了進一步實現創意而作。
「光是有可能製作好的設計與產品就非常令他們滿足,如果人們有機會愛上他們的設計,購買、穿上那些服裝,更會讓他們感到狂喜,如果雜誌選擇評論新品牌,那則是巨大的成功,如果有聲望的零售商,像從前的Henri Bendel、Charivari或巴尼(Barneys)等百貨,把你的設計選進店裡,那種感覺就像是征服了全世界。」Gary Wassner說。
但不知從何時開始,年輕設計師來到他面前希望他投資時,隨身攜帶的,不再是製作好的服裝或其他產品,而是白紙黑字的經營企畫與冷冰冰的數字,大家討論的重點,也從經營公司本身,變成該如何在社群網站上吸引粉絲、DTC直接面對消費者策略(direct to customers strategy)、各種財務機會,甚至是退場機制,Gary Wassner認為,這種完全以商業為重的作法,對於只想獲利的投資者來說,或許非常有吸引力,但其實背後犧牲的,是驅動時尚品牌所需的創造力與熱情,以及建立長期經營品牌的遠程規畫。
Gary Wassner說,「每天都會有人對我說,他們已經快要拿到第一輪融資了,這些話是從新創公司,這些還沒有收入的公司負責人嘴裡講出來!沒有人想要討論該如何建立可以持續經營的公司,如何有效利用來自親友的創業基金製造自然成長、培養合理利潤、控制成本,該如何讓公司可以持續經營,也很少被討論。」
Gary Wassner表示,現在許多新品牌最關心的,是如何擴大規模,但他們不願意討論公司的現金流是否健康,也不去思考該如何保持盈利,而是把所有的精力,集中打造社群知名度和尋找更多投資人上,陷入只要公司規模夠大、在社群上聲量夠高,就一定會有下一個投資者出資的迷思之中。
「因為這樣,我們看見時尚界對已經多年沒賺錢,甚至每年損失數百萬美元的公司有非常荒謬的估價,因為大家希望這些品牌能以另一個更荒謬的價格,賣給下一個創投或私募基金,然後負責人就可以離開品牌,準備下一次投機。」』